原创作者: wainwen   阅读:1502次   评论:0条   更新时间:2011-05-26    
引用

一月三日 管理的必要性

谁能在原先只长单叶草的土地上种出双叶草,那么他就要比所有思辨的哲学家或是玄奥的系统创建者更有功于人类

自从西方文明诞生之日起,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走向文明,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一直占据着基础而又重要的地位。因为管理植根于现代工业体系的特征和现代商业企业的需求之中,而工业体系必须把有价值的人力和其他资源投入到商业企业中。然而,管理的范围并不囿于此,它体现在西方社会的根本信念之中。借助系统的经济资源组织,人们的生活可能得以调节,这是“管理”对这种根本信念的一种诠释。经济变迁可以形成人类自我批判和社会公正的最为强劲的推动力,这是“管理”西方社会根本信念的另一种诠释。在这一点上,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早在300多年前就曾郑重地指出:“谁能在原先只长单叶草的土地上种出双叶草,那么他就要比所有思辨的哲学家或是玄奥的系统创建者更有功于人类”。

管理部门,作为特定的社会组织,承担着使资源更有利用效率的重任,亦即承担着实现经济在组织下进步的重任,为此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精神。事实上,管理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它为什么一旦产生,就如此迅猛地飞速发展,而且发展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行动指南:
在读报以后,应该思考并精选出一些案例,从中思考为什么在自由的世界中,管理者的能力、品质和绩效对于他们取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摘自:
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评注:

这篇日志看似简单,实则相当费解。

作为一个管理思想家,德鲁克经常在只言片语中,直接抛出思辨结果,隐去了殚精竭虑的思辨过程,本则日志就印有鲜明的德鲁克标签。

管理的必然性,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德鲁克给出的结论是,管理源于现代化工商业,源于西方社会的根本信念。接下去是一次思想跳跃,管理和经济、人类生活、社会公正有直接的关系。这些话题,一旦展开,肯定都是鸿篇巨制。三言两语中讨论这么深刻的话题,给出毋庸置疑的结论,也是德鲁克的独特魅力之一。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能亦步亦趋,瞠乎其后了。

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发挥资源效率。直白一些,好的管理是投资放大器;再通俗一点,好的企业管理应该有好的利润。但是好管理不等于高利润,管理者还应该平衡组织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还应该关注组织的社会责任。

《管理实践》奠定了德鲁克的宗师地位。作为一个社会的旁观者,更是一个组织的旁观者,德鲁克没有把管理局限在组织本身,而是把视野延伸到组织内部的人、组织外部的社会。多从人本关怀的角度思考,对于理解德鲁克、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也许会有更多帮助。

引用

一月四日 组织变革的“惰性”

所有的组织都应该具有约束机制以面对现实

所有的组织都应该明确这一点:如果没有变革和调整,任何一个项目或活动都无法长期具有生命力。事实上,不变则亡,没有变革,就要被淘汰。但是有很多组织却往往疏忽了这一点,政府就是最极端的例子。政府在采取行动改变现状时软弱无力,这正是政府的痼疾所在,也是政府内部问题丛生的症结所在。在摆脱过去的羁绊方面,医院和大学的表现和政府相比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商界人士对过去的眷恋也和政府官员一样执迷不悟。面对产品和项目的失败,他们的对策往往只是加倍努力而已。幸好商界人士行动时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他们有约束——市场的约束。他们面临着一个超脱于个人衡量标准之外的目标——市场利润率。所以他们迟早会被迫放弃业已失败或是效率低下的项目。与此相反,在政府,医院,军队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经济效益仅仅只是其中一种制约而已。

所有的组织都必须能够吐故纳新。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给商业机构带来了独特的理念和衡量标准,我们也应该将其应用到其他组织中去。这种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将和以往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

行动指南:
尽管你身处非营业组织之中,也应该吸纳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把他们作为绩效衡量标准。

摘自:
彼得·德鲁克《不连续性时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评注:


单从字面去理解,管理其实充满了悖论。一方面,不变则亡,没有变革,就要被淘汰;另一方面,根基未稳,仓促求变,会不战自败。

管理组织,和指挥官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有相似之处。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打仗有很多常规动作,必须努力做到最好,这是“正”;但是打仗又不能太老实,“兵者,诡道也”,在个人动作上应该求新求变,这是“奇”。奇正之道说来简单,运用之妙却是存乎一心,高下有别。

组织都有惰性,政府、医院、大学、商业机构都是如此。商业机构有明确的市场利润率目标,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变革图存,活力十足。而政府职能繁多,衡量标准复杂,改革起来自然步履维艰。组织的惰性,或者说惯性,是组织追求自身稳定的一种本性。变革的动力,只能从压力中来。这种压力,可能是外界强加的约束,也可能是必须达成的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不变是等死,乱变也可能是找死。要想随机而变,应机而动,管理者必须花大力气去寻找变革的动力和方向,这又要回到德鲁克的三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德鲁克没有也不可能开出具体的变革药方,毕竟,管理的本质是实践,再高明的理论也无法代替管理者的实际行动。
评论 共 0 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您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文章信息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