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 wainwen   阅读:1076次   评论:0条   更新时间:2011-05-26    
引用

一月二十日 人和社会的本质

对于人的本质、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角色的定义,是每个组织化社会得以建立的基础。

对人类本质的刻画不管是否真实,总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本质。这是因为社会的本质能够映射出人的本质,两者是相通的。通过对人类活动领域的展示,可以展现出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信仰。把人定义为“经济动物”,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真实面目。在这两种社会制度中,人们自由的经济活动被视为实现个人目标的途径。人们在经济上的满足度似乎成为惟一的社会重要性的评价标准。人们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只是经济地位,经济特权和经济权利而已。

行动指南:

在美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领域是什么呢?这个领域又给你施加了什么影响呢?

摘自:

彼得.德鲁克《经济人的终结》(The End of Economic Man)


评注:


只要谈到人的本质这类问题,德鲁克总是兴致高昂,和他“人类学家”和“社会生态学家”的自贴标签很相配。但是要在德鲁克著作中找到对于“人的本质”的长篇大论也很难,德鲁克最喜欢的,是像《旁观者》那样,在尽可能中立的叙述中,表述自己对人性的思考。

说来奇怪,每次读到德鲁克悲天悯人的文字,总是不自觉地想起《旁观者》中的老奶奶、弗洛伊德、伯爵与女伶,也很容易联想起沈从文笔下的阿黑、五明、翠翠,以及让沈从文一辈子痴迷的三三。真实鲜活的人性,总是和世界相通的。

德鲁克对马克思的评价不能说低,也不算高。收集整理德鲁克对马克思的诸多论述,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国内早期出版的《管理》三卷册中译本,译者特意加了一个脚注:

德鲁克在本书中多处歪曲了中国的情况并攻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为了使读者了解其本来的思想及其发展,基本仍按原文译出,只略作删节,我们相信读者能正确地分析和批判

经济学需要“经济人”模型,需要把人当成“经济动物”,否则经济研究将无法起步。德鲁克反对的,是将“经济动物”推而广之,等效为现实中真实的人。面对复杂问题,不得不进行某种形式的抽象和简化,所得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适性,确实需要一些怀疑精神。德鲁克严谨的治学态度,很值得企业家学习。

员工在企业工作,雇佣双方首先考虑的都是经济问题,可以说双方都是“经济动物”。但是经济问题只是一个基础,仅仅体现了人性的某个方面。为了生存的山西煤窑童工、为了养家糊口的民工、为了房车奋斗的白领、以及蹦蹦跳跳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呢。

马斯洛早先认为人类有五个需求层次,后来增补为七个。每个层次的需求,都和经济问题相关,又不是全然如此,越是高级的需求,越包含了更多的人文因素。

有靠救济金重头再来的下岗工人,也有收入不菲却要罢工讨薪的好莱坞编剧,人性的复杂多变可见一斑。无论什么企业,经济实力都是一个很大的限制条件,如何让员工获得最大满足、焕发出最大的工作热情,就是对管理者领导力的最大考验。
评论 共 0 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您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文章信息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